种子大会展会现场。 资料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2024年,我国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任务顺利完成。今年,种业振兴行动迈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种业发展需要探索哪些新路径?哪些难点痛点需要合力攻关?
在日前召开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2000余位国内外嘉宾和种业同仁共赴海南三亚,在论坛及专题活动上,各界政企代表、业内专家学者就生物育种、企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等话题开展交流研讨,作专题报告、发布最新成果、分享最新理念,为合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集思广益。
AI育种引热议 多学科前沿技术与种业加速融合
在种子大会展台,一款育种AI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农业育种领域的首款大模型智能体,融合了‘满血版’Deep?Seek和4000多份水稻基因数据,主要为育种企业、科研人员和农业院校学生等服务,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专业的回答。”长沙百奥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冰冰扫了扫小程序,为记者操作演示了一番。
在全球数字农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业数据安全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国家农业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中信农业数字农业部总经理田明介绍,农业开源鸿蒙系统是为我国农业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为未来万物互联所准备的一套系统,将来再不需要通过云端上传和下载,且数据安全有保障,将推动农业行业迈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
“我国育种即将迈入5.0时代,即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看来,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品种智能,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最优化动态调整株型,还能应对未来气候的变化;二是培养手段的智能化,如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结合进行培育。
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副院长李慧慧认为,经过生物技术、育种大数据、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三轮驱动”,智慧育种应运而生,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解读种质资源的“基因密码”,进行“定制式”育种,培育出抗病虫害、耐旱、耐盐碱、营养更丰富的作物品种。“当下,作为新质生产力工具,智慧育种正在加快经验驱动的传统育种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育种。”
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正为种业行业带来新的变革。“未来搞一个小的机器人为西瓜授粉,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西甜瓜产业与种业发展分论坛上,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告诉记者。
政企科齐发声 共谋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将对作为农业基础的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从战略层面为中国种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农业农村部种业专家咨询组组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在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深化中国种业创新》的报告中指出,与以往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新”,集中在“四个特性”上,即技术创新的革命性,要素配置的创新性,转化效能的产业性,发展方式的绿色性,其中技术创新是最核心因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围绕下一阶段种业科技创新发展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李新海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基因资源挖掘、生物育种前沿技术、重大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我国必须加快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加快产业化应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生物育种技术是种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在论坛上介绍,通过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的结合,可以“无中生有”设计新蛋白、新途径,“由点到面”对农作物进行系统层面的工程化改造,通过对作物从头设计改造,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中信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国权在致辞中表示,围绕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做强做大中国种业品牌,下一步,集团将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以农业科技金融为抓手,深化与广大种业企业在政策性金融、国家产业基金等领域协同合作,围绕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精准服务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项目,推动更多优秀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助力更多中国种企迈向世界一流。
在专题活动上,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政策为种业和资本的结合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科技创新要让企业来当出题人、答题人,推动种业的众多新质生产力向企业集聚,要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体。
“我们认为,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整合中,优势种企估值将有大幅度提升。”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总经理郑先越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生物育种、农机装备、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等方面,我国在种业科技多个细分环节正迭代加速,有望跨过积累期进入爆发期。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种业市场快速扩容,同时满足需求升级的种子将实现技术溢价。从投资角度来看,未来将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大对优秀农业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
维权氛围浓厚 多方共探种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2022年3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我国首次建立了业内期盼已久的EDV制度。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党委书记李岩介绍,建立EDV制度,本质是在实质性派生品种商业化利用时,建立起原始品种权人与实质性派生品种权人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有效保护原始品种权人的权利,对鼓励突破性品种选育或种质资源原始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为高效推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受理、审查测试工作,针对行业反映时间太长、申请流程复杂等问题,中心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并制定了‘333’工作机制,即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3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按照正常程序3年内完成结案,力争为品种权申请人做好服务工作。”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处处长唐浩说。
日前,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指引作用,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以高水平司法推动种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法院2024年审结案件中评选出第五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15件并予以发布。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长罗霞在会上对部分案例作了解读。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都是“标杆式案例”,案例类型全,包括民事案件13件、行政案件1件、刑事案件1件。既有判决结案的案件,又有调解案件。既有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又有不正当竞争案件和合同案件。案例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家法院,涉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以及苹果、凤梨、月季、玫瑰等水果和花卉品种。这些案例反映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的丰富和拓展。
随着品种权保护意识的大幅提升,业内催生出众多与品种权保护相关的新型商业模式。在一知农业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阙旭强看来,没有品种权的助力,无法体现农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未来,通过品种权的独占实施,与地理商标、地理标识、外观专利、商标结合起来,开发地理标志产品,将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记者从会上获悉,随着我国EDV制度的落地实施,后续配套法规条例也将愈加完善。“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分类分步发布EDV目录,制订判定指南,明确表型、分子鉴定机构条件,组建涵盖育种、检测、法律、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库。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技术、行政和司法部门紧密配合,统一衔接,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更强有力支撑。”李岩介绍。
来源:农民日报
?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