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N大关键词!生物育种产业“链式发展”
最新动态
N大关键词!生物育种产业“链式发展”
2025-03-234
技术融合、多点突破、势在必行、产业化快车道、抗性治理、企业主体、种子质量控制、市场营销……

3月21日,作为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三大分论坛之一,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企业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会上强调这些关键词……本次论坛由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赞助。

图片
生物育种产业化与企业发展论坛现场

01
技术融合

在育种“5.0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愈发广泛。如何实现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让育种更智能、更高效?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高含量辅酶Q10水稻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

陈晓亚表示,利用大数据在进化中找答案,结合基因编辑精准设计、培育高辅酶Q10含量的主粮及蔬果品种,进一步丰富作物营养,服务人类健康。

在水稻育种上,野生稻种质资源扮演着关键的“源头”角色,分子设计育种、大数据的应用则让育种事半功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指出,充分认识、深入挖掘野生稻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展针对野生稻的泛基因组研究。“基于包含万份个体的预测数据集构建模型,并利用选择系数综合考虑多个性状,从而实现潜力组合的快速筛选。”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表示,“无中生有”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新蛋白、新途径,“由点到面”对农作物进行系统层面的工程化改造,对作物进行从头设计改造,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
图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
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

02
扩面提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五年提及生物育种。

“利用传统手段满负荷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认为,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蛋白、要热量!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作物单产相较于1949年增长了4.68倍;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增幅显著降低,甚至徘徊不前,未来单产提升空间有限。

“高蛋白玉米”是近期种业界的热词,严建兵指出,我国食物供给安全本质是蛋白质供给不足,培育能量与蛋白兼具的玉米品种,不断提升现有粮食作物的蛋白生产效率,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超过1亿吨,成为粮食安全的核心短板之一。如何在2030年实现大豆自给率达到30%的战略目标?

大北农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李军民认为,全国大豆产业发展亟需生物技术赋能,关键在于转基因技术应用。“大豆生物育种扩面提速势在必行。”

李军民建议,探索建立专门针对国产转基因大豆的新型定价机制,在豆一、豆二基础上,探索建立豆三期货,实现国产转基因大豆的独立定价。在她看来,只有将国产转基因大豆专用于大豆膨化饲料、非食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领域,才能完成国产转基因大豆的价值兑现。(豆一期货采用食用大豆指标体系,豆二期货采用榨油用大豆指标体系。)

她还建议,探索建立基于全程可溯源的转基因大豆种植新型补贴机制。目前大豆补贴机制困难重重,加快完善国产转基因大豆全程溯源系统,将补贴发放比例与大豆种植实际产量挂钩。

图片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
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局长李新海主持论坛部分议程
图片
大北农创种科技常务副总裁李军民

03
抗性治理

自2021年开展生物育种产业试点示范以来,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24年已在全国8个省份种植1065万亩,其中转基因玉米1000多万亩。

“三年试点表明转基因玉米的抗虫耐除草剂效果稳定,提质增产效果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三亚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研究员郎志宏介绍。

试点数据显示,转基因玉米大豆的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11.6%。

目前,与生物育种产业化相关的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等政策及管理程序已经打通。生物育种产业化步入快车道。

抗性治理关乎生物育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针对多种玉米害虫混发,区域害虫种类不同的问题,郎志宏建议采用基因组合和不同区域选择不同转化体。

针对害虫产生抗性问题,则要采取高剂量+庇护所的策略、选择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基因和组合;针对次靶标害虫上升和入侵害虫问题,则应发掘新基因,做好转化体储备。

郎志宏建议,要持续加强原始创新,挖掘鉴定新型自主知识产权基因。针对不同靶标害虫(如双斑长跗萤叶甲),要克隆新型杀虫基因;此外,还要做好抗性监测和制定科学抗性治理策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第一代产品,储备第二代产品,做好迭代升级。

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三亚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研究员郎志宏
图片
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科学家谢旗主持论坛部分议程

04
企业主体

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普及率提升迅速,对粮食单产提升、种子溢价、产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积极影响,甚至左右了国际粮贸格局。

作为生物育种创新主体,企业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郎志宏建议,企业牵头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问题培养“产业科学家。”

在生物育种领域,国内家种业头部企业取得显著成效。荃银高科整合了智能设计育种环节中的功能基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形成技术标准和体系,研发出全球首个水稻精准育种的技术服务平台。

荃银高科副总经理、CTO,荃银农科院院长张从合表示,科企合作推进生物育种升级。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以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集创新人才与资源,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

强有力的营销是企业在生物育种时代抢占市场先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关节。华农伟业总经理王爱华介绍,生物育种品种推广需要配套种植方案和技术,需要种业企业+性状公司+植保企业联合推广,需要由性状公司+种业企业合理定价。

图片
荃银高科副总经理、CTO,荃银农科院院长张从合
图片
华农伟业总经理王爱华

05
质量控制

种子质量是生物育种产业的“生命线”。“转基因良种=优良品种+优质种子+优秀性状。”近期,一批影响重大的种子国家标准陆续发布:

禾谷类、油料类种子质量标准修订版、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修订版均将于2025年10月1日实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修订版即将发布。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种子检验处处长金石桥在会上做了详细解读。

结合转基因种子的特殊性及社会对转基因种子作用的高期待,应树立种子“大质量观”,包括品种质量、种子质量及标识质量等。应建立全程、立体的全息溯源体系,包括品种溯源、质量溯源及信息溯源等。

在开展种子认证上,应以提升种子质量水平为核心,确保“认证种、放心种”,充分发挥好种子认证的“三证作用”,包括企业的体检证、质量的信誉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

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种子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探索开展转基因玉米制种的区域。

敦煌种业常务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闫治斌表示,把握生物育种产业化主动权,夯实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生物育种产业化领先能力,形成玉米生物育种育繁推一体化联动创新模式,提升生物育种品种稳产保供能力。

图片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种子检验处处长金石桥
图片
敦煌种业常务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闫治斌

06
发布、合作、推介

会上,中种集团正式推出先正达性状产品品牌威睿(ZL)与威适(WG)。

据悉,威睿(ZL)具有杀虫谱广,耐高虫压的优势,其王牌转化体MIR162,可高抗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类害虫;威适(WG)满足北方玉米种植需求,可高抗玉米螟、小地老虎等害虫,为农户提供经济高效的优选方案。

中种集团此次发布的新品牌,旨在整合旗下多项先进生物育种技术,为行业提供更系统、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依托品牌背后的研发实力,新品牌所覆盖的产品和性状可有效提升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帮助种植者降低种植成本。

中种集团种业共创平台市场部负责人王小龙表示,生物育种技术的核心是要持续助力农作物单产提升。未来中种集团也将结合市场最新需求,不断推进技术更新迭代,布局丰富的生物育种产品线,与合作伙伴实现共赢。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翁建峰、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物事业部总经理高雪飞代表双方在会上进行“抗灰斑病基因授权协议”签约。

“持续完善生物育种产业链条,打造全国生物育种产业高地。”会上,三亚崖州湾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科技研发部南繁科技服务负责人代昆豪作了《崖州湾科技城生物育种产业化进展及生物育种 CRO 服务推介》报告。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种业共创平台市场部负责人王小龙
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翁建峰、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物事业部总经理高雪飞代表双方在会上进行“抗灰斑病基因授权协议”签约。
图片
三亚崖州湾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科技研发部南繁科技服务负责人代昆豪


 ? 

往期推荐

2024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发布!

66个!一批“好吃品种”名单发布

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